再比如,太阳能刚开始在美国推广时遇挫——对美国人来说,太阳能优势是更加廉价和清洁,但电力并不稳定(比起他们完善的电网)。
但后来太阳能却在非洲一些地区推广很快——这些地方压根没有电。
他们的“参考点”和美国人不同,对他们来说,太阳能电力虽然不稳定,但至少比没有电要好,自然容易接受。
对他们来说,太阳能这个创新带来的就是10倍利益的改变。
所以,产品推广初期,应该去寻找那些拥有最大消费动机的人。
这个时候有人说:那这个部分群体吃完了怎么办?扩大群体的时候呢?
扩大群体的时候就容易了——当我们发现很多人已经开始消费了,就容易把别人当成参考点,模仿别人的行为。
就像你在股市猛涨的时候,在公司茶水间听到某某同事又赚了一笔,就会把这个同事赚钱的比例(比如每月20%)当成你的参考点,从而觉得把钱存在银行变成了“损失”,自然就容易跟进了。
结 语
如果不能理解消费者真正的“现状”,不能感受到他们如何站在你的陌生产品面前,如何看待不确定的收益和立马要产生的成本,也就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迟疑不选择你的新产品。
回过头来看高中生不学习感觉很不解,但站在他们角度:收益是不确定的(考上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而成本增加是显而易见的(需要付出努力)。就会发现,都是这样。
如果看完本文,你只能记住一句话,应该是:
请站在消费者的“现状”,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收益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