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6/22

网约车须更安全优质地嵌入公众生活

  6月20日,滴滴出行发布《2015~2016移动出行便民服务报告》,介绍了移动出行对市民出行及生活的影响.报告显示,网约车的打车成功率较传统路边打车提升了50%,顺风车为私家车车主每月节约了30%的用车成本.并且在一般业务基础上,一些网约车平台还为出行不便的老人以及视障群体提供了出行无障碍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殊群体用车困难问题.
  当然,滴滴作为一家网约车平台发布移动出行报告,虽有自卖自夸之嫌,但一个事实已经不容否定:以优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平台带来的移动出行变革,已经从全世界范围深远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曾几何时,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打车难"问题,而网约车平台综合了移动互联网定位、联络、智能调度匹配、手机支付等多项技术优势,高效衔接供需两端,充分调动社会闲置运力,"人找车"的局面转化为"车找人".短短几年间,通过网约车平台打车出行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必需.
  网约车平台这股新业态乘着移动互联网东风崛起,作为血统纯正的市场经济之果,在多家同类产品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对公共交通市场需求有着比传统出租车行业更为敏锐的嗅觉.网约车除了缓解"打车难"问题,还催生出更为多样化、人性化的业务,一些网约车平台甚至通过技术手段,调动起了一部分传统出租车加入.可以断言,行业大势已定,倒退的可能微乎其微.
  但网约车平台的崛起背后,同样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患.首先,网约车至今未能获得全国范围内认可的合法运营权,各地针对网约车发展,措施政令不一,有地方放任发展,也有地方制约打压,这方面仍有待有关部门与业界尽快达成共识.对人们有利的新生事物出现,应该鼓励其发展,但相关政策的出台不仅应考虑到新生业态情况,还应照顾备受挤压的传统业态的现实处境.
  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传统出租车集体停运、围堵网约车等事件,不仅是传统业态失去市场后怨气的宣泄.网约车作为新生事物,一定程度上的确占了管理政策空白的便宜,缓和新旧产业的剧烈冲突,同时引导传统出租车业进行政策调整,产业升级突破困境,是政府今后的重要课题.
  近期网约车业务治安事件频发,各大网约车平台几乎无一幸免,不能不引起警惕.不能因为一些个例事件断言网约车不如出租车安全,事实上网约车业务并未因为几次不幸的治安事件受到打击,但这不是放松警惕的资本.对于网约车司机审核、报警机制、业务规范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整顿.网约车平台应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政府的监管之剑也要时刻高悬.
  面对新的时代,已经在互联网风口飞翔的网约车要不负众望,避免一着不慎而坠毁.对于传统出租车而言,置之死地能否后生且腾飞而起,仍需拭目以待.
返回列表>>